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酒店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端酒店品牌出现“独角兽”的概率还有多大?

2018-03-21来源:环球旅讯
市场并不会欠你一个答案,只是你欠市场一个说法罢了。

  如果我们以1988年实施星级饭店的评定制度来起计中国饭店业的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的。

  一是中国饭店一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的特点。饭店的需求比较旺盛,收益比较明显的时候,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产业,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时间段的供大于求。接着饭店业的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资本离开,需求逐步增长,又达到了新的平衡,资本又开始进入。这种周期性一直持续了30多年,差不多可以按每十年是一个小周期。

  在此期间,饭店业的发展业态随着消费升级也不断在寻找市场新的变化。这个周期里面,一个阶段是星级饭店的兴起,政府主导型;第二阶段是高档酒店,房产+模式,基本上是外资品牌唱独角戏,但开发红利巨大;第三阶段是快捷酒店,租赁加盟,租金红利是此一轮暴发性增长的机会,公司和加盟商均赚得盆满钵满;第四阶段是中档酒店,发展模式也是租赁和加盟,租赁红利基本上捡漏机会,以占坑速度取胜于市场。

  第二个是OTA的崛起和数字化技术发展。伴随着预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批以技术平台和会员为内核能力的管理公司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他们的打法基本让传统酒店管理公司以复制为模式的慢动作无任何还手之机。工业化、标准化复制产品;系统化、平台化管理;强技术支持,相对弱化个人因素;五年左右就会清理战场,进入量化发展阶段,建立规模化门槛。

  第三是消费升级。2012到2013年是中国饭店业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高档酒店的政府和国企消费减少;互联网产品出现了爆发式的增涨,互联网快速的与饭店的运营结合,导致的结果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快速崛起,大体上是35岁左右的这一代消费者。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他们更注重旅游体验,愿意住更好的饭店,享受当地的美食,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出现了丰富的住宿业态如民宿、公寓酒店、小型精品、乡村酒店等产品。一大批所谓的中端酒店也是切准了这个脉,产品+概念一起飞。

  我们把这三个特征(当然还有其他的特征)叠加到一块来看,就很有意思。

  首先一点,最大的租赁红利期在2013年之前,最为丰富的酒店物业都在几大快捷酒店集团手里攥着。此后,一批杀进中端的品牌,现在拿物业都红了眼,不顾成本,脱了小内内往里跳。上海稍好的物业四块(平方米/天)起,杭州也快是3字头起步了,深圳基本上快五字头开价码了。物业租赁成本单房就已经超过150元间天,投资人还紧赶着往里凑热闹真不知道是个什么事?三、五年左右,存量市场天下初定。

  其二呢,再说说增量物业,由于房产市场的透支,外资品牌下乡扶贫过多,高端酒店增量也理性了。中端品牌讲故事的能力现在又被聪明的外资转内销占领了。笔者前几天去过某号称一点五线城市边上的小镇,某顿中端品牌落地,但成型的是一家全业态度假产品。“业主要的是品牌的前端,后缀会忽略。”中端的故事往上很难讲。

  其三是周期性消费升级的杀伤力。周期规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叠加消费升级,反应在市场表现就是产品的迭代更加明显,基本上现在就是五年左右的周期。不能引领新生代的消费者的需求,基本上就是消费周期的下半场,时运使然,无力回天。现在的中端产品,无非二类,一类是快捷升级,核心产品还是脱离不开快捷的影子;第二类是原高星级酒店集团做减法,跑着跑着就弯道星级套路上去,没有标准化和规模化能力。而且这二者从目前来看,都在周期内,并没有一种新业态成为领先市场模式,五到八年,就会进入消费下滑的档期,疲势显现。在你还没有成为独角兽之前就进入了更年期。互联网带来市场化充分显现就是消费周期更短,忠诚度也更低,以前单一品牌规模化的发展战略走不动了。针对客户,应该是多品牌、小而美,对公司而言,则应该是大平台、集聚效应。

  中端酒店已经演变成时尚快销品和新生活方式的创新工厂,现在谈成熟模式都还为时过早。坚守传统与回归品质固然值得推崇,但不能与新生代消费者共舞未来,你觉得品牌价值几何?

  在租赁生态的格局下,什么样的模式其实都是一门生意。无论故事如何讲述,变现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途径。行业一直在呼吁缺失所谓工匠精神、呼吁要静下心来打造精品,但又没有想过现状是由背后的快速逐利、变现的本质决定的。

  市场并不会欠你一个答案,只是你欠市场一个说法罢了。